鹤科鸟类鸣声演化
以侯雨辰
等 (2015) 对鹤科 (Gruidae) 鸟类鸣声研究为例,介绍研究鸟类鸣声演化的步骤。本文将偏重介绍分析的思路,分析的细节和结果可参阅原文。
鹤科鸟类属于非鸣禽,该科共有4属15种鸟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鸣声通讯在鹤类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丹顶鹤 (
Grus japonensis) 配偶间相互影响使得鸣声特征趋同 (Klenova
et al., 2008);白枕鹤 (
Grus vipio) 长距离通讯时鸣声特征具有性别差异 (Bragina
et al., 2013)。侯雨辰
等 (2015) 的研究目的有两个:重塑鹤科祖先类群的鸣声特征;检验体重对鸣声特征演化的影响。鸟类的体重会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形态,从而对鸣声特征产生影响。
对于多个类群声音的比较,可从网络鸣声数据库获取录音。常用的网络鸣声数据库有:Macaulay Library (
http://macaulaylibrary.org),Xeno-canto (
http://www.xeno-canto.org),Borror Laboratory of Bioacoustics (
http://blb.osu.edu) 和AVoCet: Avian Vocalizations Center (
http://avocet.zoology.msu.edu)。使用网络鸣声数据库的录音需要注意版权问题。多数的录音可以免费用于学术研究,少部分录音需要购买使用的版权。声音量化的特征易粗不易细。要选用各个类群都具有的特征进行量化,避免迷失在少数类群独有的声音细节上。常用于跨物种比较的声音特征有:持续时间、最高频率、最低频率、频宽、峰频、音素数量。侯雨辰
等 (2015) 对鹤类研究中量化的声音变量见图2。依据种内鸣声的变异程度,决定测量的声音数量。对于鸣声简单的类群,测量10只个体差不多就足够了。对于鸣声繁杂多变的类群,可以考虑增加样本量,以体现鸣声特征的变异程度。
图2. 白鹤鸣声测量的变量
Krajewski
et al. (2010) 构建的鹤科鸟类的系统树基于线粒体全基因序列,所有分化节点的支持率 (Bayesian posterior probability) 均大于94%。在获取现生类群的鸣声特征和谱系树以后,即可开展溯祖分析。推荐使用R语言的"ape"包进行溯祖分析。"ape"包有两大优点,一是功能全面,二是免费使用。在溯祖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演化模型。由于鸣声资料没有化石证据,所以在选用演化模型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结果解读的原则是:在现今起作用的因素,在演化历史中也可能起作用。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和大量的证据,否则不应该轻易得出违反现今常识的结论。如,现今鸟类鸣声频率特征普遍与体重负相关,若在演化中发现鸣声频率增加伴随着体重的增加,就不能轻易给出体重增加导致鸣声频率上升的结论。体重和鸣声频率特征的正相关,很可能是其他协变量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错误的选择演化模型导致的虚假结论。关于宏观性状演化的分析和结果的解读可参阅Garamszegi主编的书籍《Modern 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volutionary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