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螽斯和蟋蟀不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一环,是许多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一般个体大、数量多、迁飞能力强,是用于研究环境变化的良好指示生物。然而由于两者的夜行性活动特征不易采集。因此本文系统介绍了搜寻法、灯诱法、扫网法、振落法、诱饵法5种针对螽斯和蟋蟀的活体采集方法。
关键词: 螽斯, 蟋蟀, 活体, 采集
材料与试剂
- 空矿泉水瓶
- 面包
仪器设备 (图1)
- 头灯
- 50 ml试管 (需打孔)
- 小抄网 (网口直径8 cm)
- 捕网 (尼龙网)
- 扫网 (帆布网)
- 灯诱套装
图1. 采集所用仪器设备 (头灯、50 ml试管、小抄网、捕网、扫网、灯诱套装)
实验步骤
- 搜寻法 (图2-图4)
白天一般很难发现螽斯与蟋蟀的踪迹,而到了晚上它们则明显活跃,在地面、树干、叶片上来回爬行,雄虫则开始鸣叫(何祝清,2021b)。因此可配合使用头灯,地毯式搜寻各种环境。一般地栖型类群能感受到人脚步的震动声,雄虫感知到后会停止鸣叫。树栖型类群被强光照射后,会用前足清洁复眼,或开始逃避。因此,采集时如接近目标或听见雄虫鸣叫时,需蹑手蹑脚靠近,有时甚至需要原地等待到雄虫再次放松警惕,开始鸣叫后,采集者才能确定方位,逐步逼近。当发现目标后,通过观察虫体大小及其栖息的位置选择适当的采集工具。一般在臂长可触及的范围内,使用小抄网,从虫的头部偏前侧罩上去。如果停歇在叶片或细树枝上时,右手在小抄网罩上去的同时,用左手掌封住网口。如果虫栖息在高处,可用捕网迅速扫进网内,同时注意翻折网口。在网内的虫一开始乱蹦乱跳,待其静止不动后,使用50 ml试管暂存,应注意管壁打洞,供虫呼吸用。如果采集量较大时,可使用空的矿泉水瓶保存,放入适当的树枝或落叶增加攀附的面积,同样注意打孔透气。
图2. 通过搜寻法发现蟋蟀在落叶下
图3. 使用小抄网配合头灯捕捉
图 4. 使用捕网采集灌丛上栖息的虫
- 灯诱法 (图5)
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飞行能力的螽斯与蟋蟀。夜晚于空旷的平台上布置落地式灯诱套装,由于它们在夜晚具有趋光性,会飞至灯的周围,往往会停歇在白布上。螽斯和蟋蟀相对较为胆小且灵活,在停歇的白布上时,会被别的昆虫惊吓而又再次飞行至别处,因此需要不时地检查白布以及周围的地面是否有停留的个体 (也有部分种类为弱趋光性,不会飞得过近)。
图 5. 灯诱法采集趋光而来的蟋蟀
- 扫网法 (图6)
该方法适用于栖息在草本或灌木上的螽斯与蟋蟀,白天与夜晚采集均可。使用一个大口径的扫网,向可能有虫栖息的植物叶片上反复扫网,其受到惊吓后蹦跳落入网中。一般夜晚有雄虫鸣叫处,而难以发现的植被上,尝试反复扫网采集。也可通过观察叶片取食的痕迹 (如片蟋若虫仅取食叶片表面、纤蟋取食禾本科植物叶片的窗型缺口),判断有无种群栖息。
图 6. 使用扫网采集草本植物上停歇的螽斯和蟋蟀
- 振落法 (图7)
该方法适用于栖息在乔木上的螽斯与蟋蟀。由于树干较粗,不能使用扫网,因此将网或白布撑开,平放在可能有虫的树枝或叶片下方,用力摇晃或敲打树枝,使虫受到惊吓后往下跳落坠入网中。
图 7. 振落法采集树栖的螽斯和蟋蟀
- 诱饵法 (图8)
将面包分为小块,或碾碎为面包屑,沿路撒在路上,一般2-3 h之后沿途检查,可以观察到不少个体在取食面包,此方法适合于采集驼螽和蟋蟀亚科的种类。
图 8. 被食物 (面包屑) 吸引到水泥路面上来的蟋蟀
总结
上文详述了搜寻法、灯诱法、扫网法、振落法、诱饵法这5种关于螽斯和蟋蟀的活体采集方法,对于不同的类群,都有其对应的采集方法,可以交替使用。采集获得的活体可以用于各种行为学研究 (打斗、交配、鸣声)。对于采集到若虫而没有成虫的,可以通过饲养获得成虫。对于野外采集到雌虫,而没有雄虫的,也可以尝试使雌虫产卵,饲养成虫后获得雄虫(何祝清,2021a)。
致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801997) 的支持。
竞争性利益声明
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 何祝清. (2021a). 蟋蟀的室内饲养和繁殖. Bio-101: e1010610.
- 何祝清. (2021b). 常见螽斯蟋蟀野外识别手册. 重庆大学出版社. 重庆. ISBN:9787568925266.
Copyright: © 2021 The Authors; exclusive licensee Bio-protocol 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