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1-951285-08-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实验手册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生物物理分析技术,它通过实时检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可直接测定亲和力和动力学等分子相互作用常数, 为揭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解析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等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在药物研发中,应用SPR技术能够快速筛选和优化候选药物,评估其与靶标分子的结合亲和力和特异性;在临床方面,SPR技术可用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监测,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总而言之,SPR技术因其独特的灵敏度和实时表征能力在众多科研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拓展,SPR技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一直持续增长。然而,由于不菲的实验成本和操作的复杂性,科研人员在开展SPR实验时常常面临挑战,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提供直接指导的参考书。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联合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南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学者,以及工业界的资深应用专家,共同编撰了本手册,旨在为SPR技术应用提供系统的指导。我们深知,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渴望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以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因此,我们精心编纂了这本工具书,旨在为从事SPR技术的科研人员提供从基础理论到各种应用的详尽指导。
在这本手册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际应用案例,读者将找到关于SPR技术的深度解析,包括其原理、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数据分析以及故障排除、实验注意要点等关键信息。我们的目标是使您得到直接的帮助,无论您是刚刚接触SPR技术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希望这本手册都能够帮助您提升科研效率,优化实验流程,取得新的突破。
具体来说,这本实验手册第一版内容分为:SPR技术原理概述、亲和力测定实验方法、定量分析实验方法、分子垂钓实验方法、高通量筛选实验方法、SPR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其他SPR互作仪实验方法以及仪器维护与芯片处理这八大部分,涵盖不同型号SPR仪器(包括进口和国产)的相关实验方法,供大家参考。同时我们随时欢迎严谨、有效、特点分明的SPR技术实验方法分享于本手册中,力争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
读者在阅读和参考该手册时若产生了疑惑,届时还请踊跃联系作者、主编或者编辑部,我们将与您积极交流,望各位同行能不吝赐教。
我们衷心感谢参与本手册编辑工作的科学顾问、特邀编委以及科研与实验技术一线的专家学者们用严谨的工作态度保障了本手册的品质。同时,感谢Bio-protocol平台及Bio-101团队的支持与编校工作。希望通过参考这本手册,读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SPR实验,获得高质量的实验结果,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希望这本手册成为大家在科研旅途中的得力助手,陪伴大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受限于编者能力与视野,难免讹误疏漏,手册中若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祝您实验顺利!



兰姝珏 徐见容 陈铭
2025年7月于上海


专辑编委会 实验方案目录

科学顾问

  • 高福
    高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特邀主编

  • 兰姝珏
    兰姝珏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徐见容
    徐见容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 陈铭
    陈铭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特邀编委

  • 樊峥
    樊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吴萌
    吴萌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侯敬丽
    侯敬丽
    上海交通大学
  • 王静
    王静
    北京大学药学院
  • 曹岩
    曹岩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
  • 陈媛媛
    陈媛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曹忠莲
    曹忠莲
    复旦大学
  • 王铁山
    王铁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杨巍维
    杨巍维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李振斐
    李振斐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李云齐
    李云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许治永
    许治永
    Cytiva 思拓凡
  • 孔伟
    孔伟
    Cytiva 思拓凡

特邀评委

陈媛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程洋
山东大学
代晓阳
浙江大学
樊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高香云
北京赛赋医药
高子蓓
上海科技大学
洪童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贾海
中国农业大学
江玲娟
北京协和医院
靖静
武汉大学
蓝巧帅
复旦大学
梁艳
天津医科大学
凌鑫宇
耶鲁大学
刘晨阳
北京大学
卢俊峰
麦克马斯特大学
罗倩
上海交通大学
毛雨诺
北京大学
牛煦然
北京大学
秦居亮
华东师范大学
沈筱芸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王建海
天津大学
徐子瑛
首都儿科研究所
许治永
Cytiva 思拓凡
薛满德
杜克大学
殷翰林
上海交通大学
于明航
首都医科大学
余尚乘
清华大学
张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张艳芬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作者

  • 通信作者
  • 视频贡献者
  • 其他作者
曹鹏
pengcao@bjut.edu.cn
曹岩
caoyan@smmu.edu.cn
陈红专
hongzhuan_chen@hotmail.com
陈铭
chenm@sibcb.ac.cn
陈媛媛
chenyy@ibp.ac.cn
樊峥
fanzh@im.ac.cn
龚勇
yonggong@ihep.ac.cn
郭爽
guoshuang@nankai.edu.cn
侯敬丽
hopie00@sjtu.edu.cn
兰姝珏
sjlan@sibcb.ac.cn
李健晖
blinkljh@163.com
李文婧
liwj2@shanghaitech.edu.cn
李文奇
liwenqi@mail.tsinghua.edu.cn
李艺芳
yifang.li@polariton.life
李云齐
yqli@shsmu.edu.cn
王静
wangjing1988@bjmu.edu.cn
王鹏
peng@mail.tsinghua.edu.cn
王倩
qian.wang@bjmu.edu.cn
徐见容
janker.xu@gmail.com
杨晶晶
jingjing.yang@vivabiotech.com
杨萍
yangping@fudan.edu.cn
杨巍维
weiweiyang@sibcb.ac.cn
杨真威
yzw@moon.ibp.ac.cn
张弛
zhangchi@totbiopharm.com
张璐璐
llzhang@buct.edu.cn
樊峥
fanzh@im.ac.cn
徐见容
janker.xu@gmail.com